癌症是台灣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,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於2024年12月19日公布的「111年癌症登記報告」,國人罹癌人數持續增加,肺癌連續兩年位居首位,大腸癌則排名第二。
對抗癌症,除了持續鑽研現今可行的 癌症治療 方式,由於癌症初期通常無明顯症狀,容易被忽略,因此定期進行癌症篩檢成為及早發現、提高治療成功率的關鍵。本文將深入探討癌症檢測的重要性、適用族群、政府補助政策,以及最新的檢測技術,幫助您全面了解如何透過篩檢守護自身健康。
讓我們繼續往下看!
頁面內容
Toggle癌症檢測的定義與目的
癌症檢測是指透過專業的醫學檢查,評估體內是否存在癌症或癌前病變。其主要目的包括:
- 早期發現,降低死亡率:許多癌症在早期無明顯症狀,透過篩檢可在無症狀階段發現病變,提升治癒機會。
- 提高治療效果,減少醫療負擔:早期發現能使治療更為簡單有效,降低治療成本,並提高患者生活品質。
早期發現 vs. 末期治療:存活率的驚人差異
不同癌症在早期與晚期確診時的存活率差異顯著:
乳癌:
- 第一期五年存活率 95-99%
- 第四期約 25-30%
- 來源:台灣癌症登記中心 & 美國 SEER
大腸癌:
- 第一至第二期約 90-95%
- 第四期約 10-15%
- 來源:台灣癌症登記報告 & SEER
肺癌:
- 第一期存活率 60-80%
- 晚期(第四期)約 5-15%
- 來源:SEER & 臺灣癌症學會
健康檢查 ≠ 癌症篩檢
許多人誤以為定期的健康檢查即可涵蓋癌症篩檢,但事實上,兩者有所不同:
- 健康檢查:主要檢測血壓、血糖、肝功能等基本生理指標,未必包含專門的癌症檢測項目。
- 癌症篩檢:針對特定癌症設計的專門檢查,如乳房X光攝影(乳癌)、子宮頸抹片(子宮頸癌)、糞便潛血檢查(大腸癌)等,能及早發現癌症或癌前病變。
因此,僅進行一般健康檢查可能不足以早期發現癌症,建議高風險族群定期接受專門的癌症篩檢。
哪些族群應特別留意癌症篩檢?
以下族群罹癌風險較高,應積極參與定期的癌症篩檢:
特定年齡族群:多數癌症的發病率隨年齡增長而提高,50歲以上者應更積極進行篩檢。
有癌症家族病史者:直系親屬(父母、兄弟姊妹)曾罹患癌症,個人風險相對提高。
長期暴露於高風險環境者:如長時間接觸化學物質、空氣污染或高輻射環境。
不良生活習慣者:經常食用燒烤、醃製、加工食品,或有吸菸、酗酒、肥胖等習慣。
台灣癌症篩檢補助政策(2025年最新資訊)
為提高癌症早期發現率,台灣政府提供多項免費或補助的癌症篩檢服務。自2025年起(2025年1月1日),國民健康署擴大了癌症篩檢的年齡範圍和補助金額,主要包括:
- 肺癌篩檢:40-74歲女性及45-74歲男性,若直系親屬曾罹患肺癌,或50-74歲且有重度吸菸史(吸菸史達20包年)者,每2年可接受一次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(LDCT),每次補助4,000元。
- 大腸癌篩檢:45-74歲民眾,或40-44歲且直系親屬曾罹患大腸癌者,每2年可接受一次糞便潛血檢查,補助金額由每次200元提高至400元。
- 乳癌篩檢:40-74歲女性,每2年可接受一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,每次補助1,245元。
- 子宮頸癌篩檢:25-29歲女性每3年可接受一次子宮頸抹片檢查,補助630元;30歲以上女性建議每年接受一次子宮頸抹片檢查。
人類乳突病毒(HPV)檢測:35、45、65歲女性可接受免費 HPV DNA 檢測,用於更精確篩檢子宮頸癌高風險族群。
如何申請免費篩檢?
符合條件的民眾可攜帶 健保卡 至 健保特約醫療院所、社區篩檢中心 進行免費癌症篩檢。建議先至 國健署篩檢查詢網站https://www.hpa.gov.tw/Home/Index.aspx確認適合的醫療機構與可預約時間。
進階癌症檢測技術比較
隨著醫學科技的進步,癌症檢測方式已不僅限於傳統影像學(如 X 光、超音波、MRI、PET-CT),還發展出更精確、更早期的癌症篩檢技術,例如 液態活檢、AI 輔助診斷、基因檢測。
以下為各種進階癌症檢測技術的比較,涵蓋適用範圍、是否用於 早期癌症篩檢 或 藥物開發與治療監測:
早期癌症篩檢 vs. 癌症藥物篩檢
- 早期癌症篩檢:主要目標是找出 尚未出現症狀的癌症,如 液態活檢、AI 診斷、基因檢測、超音波,適合高風險族群及一般健康檢查。
- 癌症藥物篩檢 & 治療監測:如 PET-CT、MRI、液態活檢、基因檢測,可用於追蹤腫瘤發展、判斷治療效果,甚至用於精準醫療中的標靶治療或免疫治療。
各種檢測比一比
檢測技術 | 主要用途 | 是否用於早期篩檢 | 是否用於藥物篩檢 | 優勢 | 限制 |
液態活檢 (Liquid Biopsy) | 早期癌症篩檢 & 監測治療效果 | 是 | 是 | 非侵入性、可監測循環腫瘤細胞 DNA 或細胞的變化 | 尚未完全取代傳統組織切片,部分癌症檢測靈敏度仍待提升 |
AI 癌症診斷 | 輔助影像判讀,提高診斷準確度 | 是 | 否 | 提高影像診斷精確度,降低誤判率 | 需要高品質影像與大數據訓練,初期成本較高 |
基因檢測 | 評估個人癌症風險 & 精準治療 | 是 | 是 | 可預測罹癌風險,提供個人化治療建議 | 無法直接診斷癌症,僅能評估風險 |
PET-CT | 腫瘤定位與轉移偵測 | 否 | 是 | 可顯示腫瘤活性,適合治療評估 | 成本高、輻射暴露較高 |
MRI | 軟組織與腫瘤檢測 | 否 | 是 | 無輻射,適用於腦部及軟組織腫瘤 | 檢查時間長,成本較高 |
超音波 | 特定部位腫瘤篩檢(如乳房、甲狀腺) | 是 | 否 | 無輻射、可快速檢測乳癌、甲狀腺癌等 | 影像解析度較低,易受操作者影響 |
癌症檢測可能的未來趨勢(2025後)
癌症檢測技術正快速進步,未來可能出現更簡便、即時的篩檢方式,讓癌症檢測更普及。
- AI 與大數據分析:透過 AI 解析醫療影像與健康數據,提高篩檢準確率。例如,國民健康署自2022年7月起推動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(LDCT)肺癌篩檢服務,委託國立臺灣大學及專業團隊開發了AI影像輔助程式(LDCT-AI)。該系統能偵測小於4毫米的肺結節微小病灶,對異常個案的準確度提高25%,報告輸出速度增加29%,且對肺結節特性判讀的一致性提高31%。
- 奈米感測技術:開發高靈敏度的癌症檢測裝置,能在極早期偵測血液中的腫瘤標誌物。
- 即時快篩裝置:未來癌症篩檢可能如同家用血糖測試,只需 一滴血 或 一口氣 即可檢測早期癌變。
這些技術將讓癌症篩檢更加便利、低成本,甚至可能納入一般體檢項目,提高癌症早期發現率。
癌症篩檢不僅能 提高存活率、降低治療負擔,更可能改變生命的軌跡。
2025年,別再覺得自己刀槍不入,建議符合篩檢條件者積極參與檢測,一起守護自己的健康!
參考資料
- https://www.hpa.gov.tw/Pages/Detail.aspx?nodeid=4809&pid=18699&utm_source
- https://www.hpa.gov.tw/Pages/Detail.aspx?nodeid=4809&pid=18712&utm_source
- https://www.hpa.gov.tw/Pages/List.aspx?nodeid=269
- https://seer.cancer.gov
- https://www.hpa.gov.tw/Pages/Detail.aspx?nodeid=4809&pid=18699&utm_source
- https://www.hpa.gov.tw/File/Attach/1094/File_23769.pdf?utm_source
- https://www.mohw.gov.tw/cp-16-79700-1.html